中国农业科学院∣ 数字农科院∣ 邮箱∣
  • 首页
  •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更多 >
    • 信息所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发展中心荣获“中国农科院2021-2022年度巾帼文明岗”称号
    • 绽放巾帼风采 相约“莓”好时光
    综合动态 更多 >
    • 03-10 信息所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发展中心荣获“中国农科院2021-2022年度巾帼文明岗”称号
    • 03-09 绽放巾帼风采 相约“莓”好时光
    • 03-08 信息所组织开放式项目库申报等制度宣讲会
    • 03-06 国家农业图书馆与微生物学会签署首个转换协议
    • 03-06 信息所召开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交流指导会
    • 03-03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谋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 科研进展
    • 合作交流
    • 支撑服务
    • 党政工作
  • 本所概况
    本所简介 更多 >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1957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1957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1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宏观研究室(1992年成立)等独立机构逐步整合而成。是以农业信息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信息所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秉承 “服务立所、创新强所”的宗旨,以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条件平台建设为手段,明确研究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农业信息科技发展,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二、机构设置与人员情况

      信息所内设机构34个,包括21个业务部门,6个专项工作办公室、6个职能部门、1个后勤保障部门。拥有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公开出版学术和行业类期刊12种。

      信息所现有人员873人,包括在职职工308人、离退休职工225余人、长期聘用人员184人、在读研究生156人(含留学生)。在职职工中,高级职称占40%,拥有博硕士学位人员占81%。

      三、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

      信息所关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等学科发展,致力于实现农业信息领域的公益服务、决策咨询、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学科领域:

      (一)农业信息分析研究。面向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需求,聚焦海外农业研究、信息监测预警、农业风险分析、农业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学科融合、专业化手段的高端农业智库,为科学智能决策和应急服务提供支撑。

      (二)农业信息技术研究。面向智慧农业重大需求,聚焦智能管控、视觉感知、物联网、空间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及在农业农村全产业链中的集成应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系统技术与产品。

      (三)农业信息管理研究。面向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需求,聚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组织、云计算等大数据关键技术,搭建农业领域大数据并行计算环境及实时计算服务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信息技术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四、文献与信息化支撑服务

      信息所肩负着国家农业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重任,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农业分馆,牵头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电子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工作,为全院及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文献保障和知识服务。国家农业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210万余册,其中图书31万余册,古农书、地方志等15000余册。订购中外文科技期刊4000余种,其中1100余种是全国的孤本;引进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80余种,涵盖12000余种中文全文期刊,95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

      信息所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化基础网络及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部门,承担京区院机关和各研究所的网络接入、院所两级“1+36”门户网站群系统开发与运维、电子邮件系统管理与维护、ARP系统建设等工作。通过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信息生态环境系统,为农业科研管理、科技创新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

      信息所共编辑出版12种科技期刊,包括《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英文)、《生物技术通报》、《aBIOTECH》(英文)、《农业展望》、《中国乳业》、《农业科技通讯》、《中国猪业》、《智慧农业》、《农业图书情报学报》、《农业大数据学报》、《中国畜禽种业》,其中《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生物技术通报》入选中国科协“卓越计划”。上述期刊全面反映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科技成果,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科研与教育条件

      信息所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包括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署农业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区块链农业应用重点实验室。4个全国性学术机构挂靠信息所,包括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情报、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 牵头“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该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的专业联盟。研究所充分发挥这些学术平台的作用,紧密围绕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两大中心任务,联合同行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和宣传培训活动,影响力不断增强。

      国际合作方面,信息所先后与英国、加拿大、荷兰、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FAO、CABI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农业信息科技合作,“十三五”期间签订国际信息科技合作协议20余份。信息所连续多年为我院参与APEC、G20、金砖国家等国际会议机制提供研究支撑,与WFP、FAO、IFAD、CGIAR等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AGRA、FARA等区域组织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研究生培养方面,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之一,承担农业信息学科体系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现有农业信息分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每年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50余人,包括近10个国家的留学生。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与管理学科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信息学科建设与发展。

    现任领导 更多 >
    • 周清波 所长、党委副书记
    • 刘继芳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张蕙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赵瑞雪 党委委员、副所长
    • 本所章程
    • 历届领导
    • 组织机构
    • 学术团体
  •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更多 >

           中国农业信息研究所是以农业信息学科研创新、产品开发、应用推广为主体科研任务的公益性单位。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和研究积累,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三大学科领域加强了科研创新,取得一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农业信息科研领域处于领导地位。

    创新团队 更多 >
    • 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

    • 海外农业与国际情报创新团队

    • 大数据与知识服务创新团队

    • 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

    •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服务创新团队

    • 农业认知计算创新团队

    • 农业智能管控与区块链应用创新团队

    • 机器视觉与农业机器人创新团队

    • 农业农村资源数字化管理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 更多 >
    •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总中心
    • 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 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区块链农业应用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农业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成果转化
    概要介绍

    中国农业信息研究所是以农业信息学科研创新、产品开发、应用推广为主体科研任务的公益性单位。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和研究积累,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三大学科领域加强了科研创新,取得一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农业信息科研领域处于领导地位。

    • 获奖成果
    • 专利标准
    • 产品展示
    • 科技扶贫
  • 人才队伍
    领军人才C类 更多 >
    • 周清波
    • 许世卫
    • 孙 坦
    • 李哲敏
    青年英才 更多 >
    • 徐 磊
    • 柴秀娟
    • 张建华
    • 张学彪
    • 各级人才
    • 首席专家
    • 高级职称
  • 国际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世界信息学科发展趋势,在农业信息关键技术、农业宏观战略研究、国家高端智库、图书文献信息、网络支撑服务、期刊出版与信息传播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

    • 国际交流
    • 合作伙伴
    • 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 研究生培养
    总体介绍 更多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是以大数据驱动下的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为主要方向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确立了数据科学、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分析四大学科领域的农业信息学科体系,是全国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招生信息 更多 >
    • 03-06 农业信息研究所 2023年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初选通过名单
    • 02-28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3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
    • 02-06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3年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资格审核通过名单
    • 11-17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下半年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公示
    • 07-0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通知
    • 05-19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公示
    • 04-17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复核工作方案
    • 04-07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通知
    • 导师介绍
    • 学科方向

  • 国家农业图书馆
  • 科技期刊
    • 《中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 《生物技术通报》
    • aBIOTECH
    • 《中国乳业》
    • 《智慧农业(中英文)》
    • 《农业大数据学报》
    •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 《中国猪业》
    • 《农业展望》
    • 《农业科技通讯》
    • 《中国畜禽种业》
  • 党群园地
    党团活动 更多 >
    • 10-10 学生党支部开展“严守纪律规矩 加强作风建设”主题党日活动
    • 10-09 信息所完成2022年度研究生会换届选举工作
    • 10-08 信息所多支部联合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活动
    • 09-20 信息所在院首届“自强杯”羽毛球团体赛中打进前八强
    • 09-19 第六支部开展“迎盛会 铸忠诚”主题党日活动
    • 09-05 第七党支部开展“追寻国际友人的红色足迹”主题党日活动
    文化建设 更多 >
  • 首页
  •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动态
    科研进展
    合作交流
    支撑服务
    党政工作
    媒体报道
  • 本所概况
    本所简介
    本所章程
    现任领导
    历届领导
    组织机构
    学术团体
  •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
  • 成果转化
    获奖成果
    专利标准
    产品展示
    科技扶贫
  • 人才队伍
    各级人才
    首席专家
    高级职称
  • 国际合作
    总体介绍
    国际交流
    合作伙伴
    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 研究生培养
    总体介绍
    招生信息
    导师介绍
    学科方向
  • 国家农业图书馆
  • 科技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技术通报(英文,aBIOTECH)
    中国乳业
    智慧农业
    农业大数据学报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中国猪业
    农业展望
    农业科技通讯
    中国畜禽种业
  • 党群园地
    党团活动
    文化建设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经济日报】高温下菜篮子供应如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04 点击量: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夏季,南方遭遇自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平均强度最大的高温少雨天气,旱情快速发展,叠加高温热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小的威胁,全国蔬菜、瓜果、水产的生产和价格情况怎样?

蔬菜:影响有限 价格小涨

“8月份全国蔬菜价格小幅上行,预计后期不会持续大幅上涨。秋冬蔬菜供应有保障。”农业农村部蔬菜市场分析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张晶表示。

8月份,全国蔬菜月均批发价每公斤4.77元,环比涨3.9%,同比高4.1%,较近3年同期平均高7.4%。分品种看,18种蔬菜价格上涨,10种下跌。其中,生菜、韭菜、黄瓜、大葱和平菇环比分别涨23.0%、15.8%、14.9%、14.7%和12.0%,莲藕和青椒环比分别跌14.6%和13.5%。

自6月中下旬以来,南方持续高温热害,北方高温多雨,全国菜价由跌转涨、频繁波动,七八月份菜价明显高于常年同期水平。具体来看,8月蔬菜价格先跌后涨,下旬价格上涨明显。据农业农村部数据,8月第1周至第4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每公斤均价分别为4.58元、4.57元、4.71元和4.93元,周环比分别跌3.2%、跌0.2%、涨3.1%和涨4.7%。前期北方冷凉地区蔬菜扩种,夏季大量上市,价格下探,之后随着南方高温天气持续,地产蔬菜供给偏紧,自8月下半月起全国菜价再次走高。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会商分析师邸青告诉记者,8月份重庆市蔬菜批发和零售价格环比涨幅在10%以内,但产地蔬菜价格环比涨幅超过20%。当地蔬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田蔬菜减产和秧苗缺水,对下一季生产影响可能较大。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汪端华表示,持续高温干旱对湖南蔬菜生产有一定影响:一是当前处于夏秋换茬季,高温影响下多地提早罢园拉秧,短期上市量偏紧;二是对香芋、生姜、茄子等露地长周期栽培的蔬菜品种影响较大,预计会有一定程度的减产;三是将增加集中育苗基地秋冬菜的育苗管理成本,因此,秋冬蔬菜价格可能会有所抬高。

“全国蔬菜在田面积1.04亿亩,同比增加385万亩;产量达2959万吨,同比增加142万吨。尤其是今年冷凉蔬菜有所扩种,加之前期部分北方夏季蔬菜优势产区频繁降雨,部分蔬菜将延迟上市,对后期全国市场也是一个有效补充。夏季高温干旱对秋冬蔬菜换茬定植有一定推迟,但目前天气已经开始转凉,四川西部等地也迎来降水。”张晶表示,各地陆续进入产期转换及品种换茬期,一要注意防范旱涝急转,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二要做好秋冬茬蔬菜苗期的田间管理;三要及时补种茬口密集的速生叶菜和加强芽苗菜生产。其实,今年整体蔬菜面积和产量同比都是增加的,稳产保供基础较好,预计秋后及冬春蔬菜供应有保障,价格不会持续大幅上涨。

瓜果:供给充足 价格趋降

“今年夏天极端高温频次高,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不仅导致多地水果生产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也增加了水果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成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晔说。

猕猴桃生产受高温干旱的影响较大。陕西是全国猕猴桃种植规模最大的省份,6月至8月中旬,陕西关中、陕南猕猴桃主产区遭遇严重高温日灼灾害,部分果园出现叶片干枯、果实晒伤现象,预计减产明显。四川猕猴桃种植规模仅次于陕西,8月中下旬进入红心猕猴桃采收期,极端高温导致日灼严重的一些园区被迫提前采摘。

另外,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正值葡萄上市高峰期,因持续高温干旱,葡萄灼伤严重,甚至出现挂树自干的情况,显著影响产量和果品品质。

虽然高温干旱影响了部分水果的生产,但目前全国水果市场供给充足,品类多样,价格仍处于季节性下跌通道。

8月份,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批发均价每公斤6.83元,环比连续第3个月下跌,跌幅2.82%。其中,鸭梨、巨峰葡萄价格分别为6.33元/公斤、11.63元/公斤,环比分别跌7.32%和6.96%。

赵俊晔告诉记者,柑橘和苹果是我国产量最大的两类水果,也是今冬明春水果供应的重要品种。高温干旱天气对苹果的影响较小。8月份持续高温主要影响早熟苹果的上色,导致优果率有所下降;对晚熟品种的产量和品种目前没有显著影响。

相比之下,高温对柑橘生产的影响较大,连续高温会造成柑橘果实膨大,导致果个偏小、早熟;高温加上强日照,会导致果实出现日灼,影响商品率和优果率,连续高温后突然降雨还会导致柑橘裂果。四川眉山、浦江的耙耙柑、爱媛等柑橘主产区新果晒伤较为明显,果个明显小于往年,预计会有一定程度减产;重庆柑橘日灼果较去年增加10%至20%;江西柑橘主产区普遍出现中度至重度等级的高温热害危害,日灼、异常落果和叶片灼伤等灾情比往年偏重;另外,陕西城固、浙江海宁的柑橘产区因高温少雨导致的灾情也较为严重,日灼果发生率高,预计会显著减产。

不过,近几年我国柑橘园面积和总产量增幅较大,高温导致的减产预计不会导致供应短缺,对市场影响相对有限。预计后期,随着入秋天气转凉,苹果、梨、柑橘、猕猴桃、枣子、柿子、石榴等各类秋季水果的供给量逐渐加大,水果市场供给总体充足,价格将稳中有降。

水产:局地受损 总体可控

“高温干旱天气对水产养殖的影响较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静宜对记者说。

今夏持续高温干旱,给南方水产养殖造成一定损失。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旱情较重的省份,也是我国南方水产养殖主产区。池塘精养、工厂化养殖、大水面湖库养鱼、稻渔综合种养等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受灾品种以大宗淡水鱼为主。据估算,受灾养殖户产量损失约占当月产量的20%至30%。

重庆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夏季正处水产养殖生长期和增重期,受持续高温影响,往常水深2米左右的池塘水位下降了大约50厘米,有些缺乏水源补给的池塘甚至完全干涸。持续高温延缓生长速度,增加了水产发病率,在正常年份池塘养殖死亡率只有1%,今年8月份因高温热害死亡率估计达到2%。为了应对高温干旱,增氧、换水、用电、防疫等开支大增,高温下人工作业也更为困难,成本压力比往常大了很多。

“长江流域受旱省份的体系监测户,七八月份的亩均人工、水电、防疫、饲料成本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9.5%、54.4%、38.6%和47.6%。持续高温天气也增加了起捕和运输成本等,对鲜活水产品出塘和流通造成不利影响,养殖户出鱼积极性总体不高。在旱情严重区域一些养殖户被迫提前出塘,但因产品规格较小,销售情况也不理想。”张静宜说。

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这轮养殖周期的供给面整体稳中趋紧,高温天气不利于鲜活产品运输,跨区域外销有所减少,但影响是阶段性、区域性的。经测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因灾受损水产品产量均不足全年总产量的1%,且东北、华北、华南的养殖供应较为稳定,目前全国整体存塘率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总之,水产品可能推迟上市时间,造成区域性阶段性供给不足,但灾情对全国影响总体可控,供给还是有保障的。

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监测的68家批发市场水产品日均交易量4679.72吨,较7月减少4.6%,较去年8月减少14.3%;水产品加权平均批发价格较7月涨0.1%,较去年8月跌15.9%。全国水产品市场供应较上月有所减少,价格基本平稳、稳中略涨。在区域性供应不足、养殖周期拉长和成本上涨支撑下,后期水产品市场价格存在一定上涨动力,特别是大规格成鱼、小龙虾、大闸蟹等货源较少的产品,价格可能出现明显上涨。综合来看,后期水产品价格将呈稳中有涨趋势。(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分享:
图片新闻 更多 >
  • 信息所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发展中心荣获“中国农科院2021-2022年度巾帼文明岗”称号 10 三月
  • 绽放巾帼风采 相约“莓”好时光 09 三月
通知公告 更多 >
  • 13 三月 关于召开2023中国农业展望大会的预备通知
  • 30 八月 关于公布2022年度国家新闻出版署农业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拟资助项目的通知
  • 03 八月 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农业监测预警青年论坛的通知
  • 28 七月 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人才招聘 更多 >
  • 08 三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村宅基地研究室博士后招收启事
  • 06 三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23年度第一批公开招聘面试公告
  • 24 二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村宅基地研究室招聘科研助理
  • 23 二月 《农业大数据学报》招聘期刊编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技术支持:农业信息研究所网络中心

京ICP备10039560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