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数字农科院∣ 邮箱∣
  • 首页
  •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更多 >
    • 202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 信息所党委书记刘继芳带队赴平谷农业中关村调研 共商深化合作
    综合动态 更多 >
    • 08-28 探秘智慧牧场 少年奔向星辰
    • 08-28 汇聚专家智慧  以畜牧业转型促乡村振兴
    • 08-25 智慧育种新引擎,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动能——2025 aBIOTECH国际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 07-31 信息所研究团队揭示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全球粮食安全研究趋势
    • 07-31 重大项目引领支撑绿色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和多学科合作
    • 07-31 数字赋能 国家农业图书馆研学助力青少年农耕文明传承
    • 科研进展
    • 合作交流
    • 支撑服务
    • 党政工作
  • 本所概况
    本所简介 更多 >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1957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1957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1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宏观研究室(1992年成立)等独立机构逐步整合而成。是以农业信息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信息所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秉承 “服务立所、创新强所”的宗旨,以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条件平台建设为手段,明确研究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农业信息科技发展,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二、机构设置与人员情况

      信息所内设机构34个,包括21个业务部门,6个专项工作办公室、6个职能部门、1个后勤保障部门。拥有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公开出版学术和行业类期刊12种。

      信息所现有人员873人,包括在职职工308人、离退休职工225余人、长期聘用人员184人、在读研究生156人(含留学生)。在职职工中,高级职称占40%,拥有博硕士学位人员占81%。

      三、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

      信息所关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等学科发展,致力于实现农业信息领域的公益服务、决策咨询、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学科领域:

      (一)农业信息分析研究。面向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需求,聚焦海外农业研究、信息监测预警、农业风险分析、农业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学科融合、专业化手段的高端农业智库,为科学智能决策和应急服务提供支撑。

      (二)农业信息技术研究。面向智慧农业重大需求,聚焦智能管控、视觉感知、物联网、空间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及在农业农村全产业链中的集成应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系统技术与产品。

      (三)农业信息管理研究。面向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需求,聚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组织、云计算等大数据关键技术,搭建农业领域大数据并行计算环境及实时计算服务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信息技术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四、文献与信息化支撑服务

      信息所肩负着国家农业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重任,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农业分馆,牵头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电子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工作,为全院及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文献保障和知识服务。国家农业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210万余册,其中图书31万余册,古农书、地方志等15000余册。订购中外文科技期刊4000余种,其中1100余种是全国的孤本;引进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80余种,涵盖12000余种中文全文期刊,95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

      信息所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化基础网络及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部门,承担京区院机关和各研究所的网络接入、院所两级“1+36”门户网站群系统开发与运维、电子邮件系统管理与维护、ARP系统建设等工作。通过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信息生态环境系统,为农业科研管理、科技创新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

      信息所共编辑出版12种科技期刊,包括《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英文)、《生物技术通报》、《aBIOTECH》(英文)、《农业展望》、《中国乳业》、《农业科技通讯》、《中国猪业》、《智慧农业》、《农业图书情报学报》、《农业大数据学报》、《中国畜禽种业》,其中《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生物技术通报》入选中国科协“卓越计划”。上述期刊全面反映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科技成果,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科研与教育条件

      信息所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包括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署农业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区块链农业应用重点实验室。4个全国性学术机构挂靠信息所,包括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情报、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 牵头“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该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的专业联盟。研究所充分发挥这些学术平台的作用,紧密围绕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两大中心任务,联合同行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和宣传培训活动,影响力不断增强。

      国际合作方面,信息所先后与英国、加拿大、荷兰、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FAO、CABI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农业信息科技合作,“十三五”期间签订国际信息科技合作协议20余份。信息所连续多年为我院参与APEC、G20、金砖国家等国际会议机制提供研究支撑,与WFP、FAO、IFAD、CGIAR等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AGRA、FARA等区域组织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研究生培养方面,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之一,承担农业信息学科体系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现有农业信息分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每年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50余人,包括近10个国家的留学生。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与管理学科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信息学科建设与发展。

    现任领导 更多 >
    • 刘继芳 党委书记、副所长
    • 代辛 副所长
    • 张蕙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赵瑞雪 党委委员、副所长
    • 本所章程
    • 历届领导
    • 组织机构
    • 学术团体
  •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更多 >

        
      中国农业信息研究所是以农业信息学科研创新、产品开发、应用推广为主体科研任务的公益性单位。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和研究积累,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三大学科领域加强了科研创新,取得一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农业信息科研领域处于领导地位。

    创新团队 更多 >
    • 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

    • 海外农业与国际情报创新团队

    • 大数据与知识服务创新团队

    • 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

    •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服务创新团队

    • 农业认知计算创新团队

    • 农业智能管控与区块链应用创新团队

    • 机器视觉与农业机器人创新团队

    • 农业农村资源数字化管理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 更多 >
    •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 北京市农业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农业农村部区块链农业应用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 成果转化
    概要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是以农业信息学科研创新、产品开发、应用推广为主体科研任务的公益性单位。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和研究积累,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三大学科领域加强了科研创新,取得一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农业信息科研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 获奖成果
    • 专利标准
    • 产品展示
    • 规划咨询
  • 人才队伍
    • 杰出人才
    • 首席专家
    • 高级职称
  • 国际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世界信息学科发展趋势,在农业信息关键技术、农业宏观战略研究、国家高端智库、图书文献信息、网络支撑服务、期刊出版与信息传播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

    • 国际交流
    • 合作伙伴
    • 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 研究生培养
    总体介绍 更多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是以大数据驱动下的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为主要方向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确立了数据科学、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分析四大学科领域的农业信息学科体系,是全国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招生信息 更多 >
    • 07-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26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公告
    • 06-13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5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第二轮补充报名)
    • 05-30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5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第一轮补充报名)
    • 05-13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5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公示
    • 04-30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5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拟录取名单公示
    • 04-17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5年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复核工作方案
    • 04-17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5年统考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 04-02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5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 导师介绍
    • 学科方向

  • 国家农业图书馆
  • 科技期刊
    • 《中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 《生物技术通报》
    • aBIOTECH
    • 《中国乳业》
    • 《智慧农业(中英文)》
    • 《农业大数据学报》
    •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 《中国猪业》
    • 《农业展望》
    • 《农业科技通讯》
    • 《中国畜禽种业》
  • 党群园地
    党团活动 更多 >
    • 10-11 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周若辉一行到信息所调研
    • 10-07 支部结对共建 赋能产业振兴
    • 09-28 信息所2023年度研究生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
    • 09-21 加强党性锤炼,筑牢理想信念
    • 08-17 铸魂筑牢根本 胸怀国之大者
    • 07-26 走进红色基地 淬炼党性修养
    文化建设 更多 >
  • 首页
  •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动态
    科研进展
    合作交流
    支撑服务
    党政工作
    媒体报道
  • 本所概况
    本所简介
    本所章程
    现任领导
    历届领导
    组织机构
    学术团体
  •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
  • 成果转化
    获奖成果
    专利标准
    产品展示
    规划咨询
  • 人才队伍
    杰出人才
    首席专家
    高级职称
  • 国际合作
    总体介绍
    国际交流
    合作伙伴
    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 研究生培养
    总体介绍
    招生信息
    导师介绍
    学科方向
  • 国家农业图书馆
  • 科技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技术通报(英文,aBIOTECH)
    中国乳业
    智慧农业
    农业大数据学报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中国猪业
    农业展望
    农业科技通讯
    中国畜禽种业
  • 党群园地
    党团活动
    文化建设
首页 - 人才队伍 - 高级职称 - 研究员

人才队伍

  • 杰出人才
  • 首席专家
  • 高级职称
人才队伍
  • 杰出人才
  • 首席专家
  • 高级职称
    研究员
    副研究员
研究员

姓 名: 李 娴

职 称: 研究员

邮 箱: lixian@caas.cn

研究方向: 农业传感器与数据智能

学历: 博士研究生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李娴,女,1984年3月出生,光学工程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3-2016年,在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6年10月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工作,现为农村宅基地研究室研究员。

长期从事农业传感器、智能监测装备和农业数据智能研究,研制出农业高性能传感器件和低成本智能检测设备,研发数据与知识协同驱动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型,支撑设施产业提质增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联合基金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4项,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以及横向合作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67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28篇、ESI高被引2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优秀团队奖1项。先后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共8名。


研究方向

  农业传感器及标准工艺、农业智能装备、可解释决策模型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农业农村遥感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常务委员


主要获奖成果

  1.《环境污染检测有机复合膜集成气体传感器阵列技术及应用》,2019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5完成人;

2.《农业农村资源数字化管理创新团队》,2022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优秀团队奖,第6完成人。


代表性论文

1.A compact autonomous inspection system for greenhous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ens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25, 231: 109976. (Q1, IF: 8.9) 通讯作者

2.Emerging sulfur quantum dots: from synthesis strategies to optical property engineering towards multi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25, Advance Article. (Q1, IF: 5.1) 通讯作者

3.Advances in smartphone assisted sensors for on-site detection of food safety based on fluorescence on-off-on mode: A review.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489: 151225. (Q1, IF: 13.2, ESI 高被引) 通讯作者

4.Conductive MXene/polymer composites for transparent flexible supercapacitors. Small, 2024: 2401346. (Q1, IF: 12.1) 通讯作者

5.Room temperature agricultural ethylene detection by freestanding three-dimensional porous-ZnO/ carbon nanofiber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4, 398: 134747. (Q1, IF: 7.7) 第一/通讯作者

6.Improved deep bidirecti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for learning the cross-sensitivity rules of gas sensor array.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4, 401: 134996. (Q1, IF: 7.7) 通讯作者

7.Multi-Modal Vision Transformer with Explainable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Value Embedding for Cymbidium goeringii Quality Grading. Applied Sciences, 2024, 14: 10157. (Q2, IF: 2.5) 通讯作者

8.Detection strategies for volatile fragrance released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Advanced Sensor Research, 2024: 2400044. (Q2, IF: 3.5) 通讯作者

9.Edge-enriched MoS2 nanosheets modified porous nanosheet-assembled hierarchical In2O3 microflowers for room temperature detection of NO2 with ultra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2, 434: 128836. (Q1, IF: 11.3,ESI高被引) 通讯作者

10.A low cost and high performance NH3 detection system for a harsh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2, 362: 131675. (Q1, IF: 7.7) 第一作者

11.Self-adaptiv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mpensation based on improved deep BP neural network for NO2 detection in complex environment.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2, 362: 131812. (Q1, IF: 7.7) 通讯作者

12.Assembl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tungsten diselenide/Pd heterojunction with matching energy bands for quick banana ripeness detection. Foods, 2022, 11: 1879. (Q1, IF: 5.1) 第一作者

13.Production reg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main volatiles of ‘Fuj’ apple. Journal of Food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2022, 16: 1000-1011. (Q2, IF: 3.3) 通讯作者

14.MXene Ti3C2Tx-derived nitrogen-functionalized heterophase TiO2 homojunctions for room-temperature trace ammonia gas sensi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1, 13: 56485-56497. (Q1, IF: 8.2) 通讯作者

15.Simple and effec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Fuji apple flavor quality by ethylene and sugar content. Food Analytical Methods, 2021, 14: 2576-2584. (Q2, IF: 3) 通讯作者

16.Toward agricultura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monitoring: A flexible polyaniline/Ti3C2Tx hybrid sensitive films based gas sensor.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0, 316: 128144 (Q1, IF: 7.7) 第一作者

17.Room-temperature and humidity-resistant trace nitrogen dioxide sensing of few-layer 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 by incorporating Zinc oxide nanowire.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92:11007-11017 (Q1, IF: 6.7) 通讯作者

18.Ethylene emission as a potential indicator of Fuji apple flavor quality evaluation under low temperature. 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 2020, 6(4): 231-239. (Q1, IF: 6.2) 通讯作者

19.Nanocomposite films of p-type MoS2 nanosheets/n-type ZnO nanowires: Sensitive and low-temperature ppb-level NO2 detection. Materials Letters, 2020, 262:127148. (Q3, IF: 2.7) 第一/通讯作者

20.Reduced graphene oxide for room temperature ammonia (NH3) gas sensor.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8, 18: 7927-7932. (Q4, IF:1.134 ) 第一作者

21.Flexible room-temperature formaldehyde sensors based on rGO film and rGo/MoS2 hybrid film. Nanotechnology, 2017, 28: 325501. (Q2, IF: 2.8) 第一作者

22. Enhanced p-type NO2-sensing properties of ZnO nanowires utilizing CNTs electrode. Materials Letters, 2017, 206: 18-21. (Q3, IF: 2.7) 第一作者

23.Reduced graphene oxide/MoS2 hybrid films for room-temperature formaldehyde detection. Materials Letters, 2017, 189: 42-45. (Q3, IF: 2.7) 第一作者

24. Hierarchical ZnO nanosheet-nanorod architectures for fabrication of Poly(3-hexylthiophene)/ZnO hybrid NO2 sensor.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8600-8607.(Q1, IF: 8.2)第一作者

25.Reduced graphene oxide/hierarchical flower-like zinc oxide hybrid films for room temperature formaldehyde detection.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5, 221: 1290-1298. (Q1, IF: 7.7) 第一/通讯作者

26.The enhanced formaldehyde-sensing properties of P3HT-ZnO hybrid thin film OTFT sensor and further insight into its stability. Sensors, 2015, 15: 2086-2103. (Q2, IF: 3.5) 第一作者

27.Copper phthalocyanine thin film transistors for hydrogen sulfide detection.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3, 176: 1191-1196.(Q1, IF: 7.7) 第一作者

28.The fabr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OTFT formaldehyde sensors based on Poly(3-hexythiophene)/ZnO composite films.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3, 56: 1877-1872.(Q1, IF: 4.9) 第一作者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技术支持:农业信息研究所网络中心

京ICP备10039560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481号